0 0
×
批量查询 结构式查询
全部分类
400-780-8018
0
0
0

苯腈类化合物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

2025-09-18

苯腈

苯腈(Benzonitrile,CAS号100-47-0,分子式C7H5N,分子量103.12)是一种在苯环上连有氰基(-CN)的有机化合物。苯腈常作为药物、染料和香料等合成过程中的溶剂和中间体,归属于腈类化合物。苯腈能够参与多种亲核或亲电反应,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。

苯腈.webp

腈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氰基(-CN)的重要有机化合物,既是有机合成中的关键中间体,也是高分子合成的重要单体。苯腈类化合物作为合成中间体,广泛应用于药物、染料、杀虫剂及杂环化合物的制备。

苯腈类化合物的抗流感病毒活性

研究者探索了新型6-芳氧基-2-氨基嘧啶-苯腈骨架在抗感染药物研发中的潜力。以2-氨基-4,6-二氯嘧啶为起始原料,设计并合成了24种化合物,其分子设计灵感来源于抗病毒药物达匹韦林、依曲韦林和利匹韦林。合成结果显示这些类似物具有较高产率。生物学活性测试表明,它们对多种病毒和结核病靶点均表现出强效抑制作用。

抗病毒活性.webp

其中,化合物5p(2,4-二甲基取代;IC₅₀ = 44 ± 4.9 µM;SI = 20)和5s(3-噻吩苯基;IC₅₀ = 6 ± 1 µM;SI = 120)对流感病毒A/Puerto Rico/8/34 (H1N1)展现出显著抗病毒活性,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特征。此外,部分类似物(5a、5r、5t、5u)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v菌株表现出较强抗结核活性,另有化合物3、5f、5n和5q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具有中等抗菌效果,显示该类骨架具有广谱治疗潜力[1]。

苯腈类化合物的抗鼻病毒活性

有研究者对抗鼻病毒化合物4-[1-羟基-2-(4,5-二甲氧基-2-硝基苯基)乙基]苯甲腈(LPCRW_0005)的特性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。研究者通过细胞病变效应抑制试验评估了LPCRW_0005对多株人类鼻病毒(HRV)的抗病毒活性。为阐明其分子作用机制,还开展了加药时序实验、耐药性选择及热稳定性试验,并解析了HRV14/LPCRW_0005复合物的晶体结构。

结果显示,LPCRW_0005是HRV14复制的选择性抑制剂(EC₅₀ = 2 ± 1 μM)。加药时序实验表明其可干扰病毒复制的早期阶段。研究中获得的表型耐药病毒变体(对LPCRW_0005的敏感性降低≥30倍)在VP1衣壳蛋白中携带A150T或A150V氨基酸替换,反向遗传学验证了突变基因型与耐药表型的关联。交叉耐药性研究和热稳定性试验表明,LPCRW_0005的作用机制与衣壳结合剂普莱可那利相似。晶体结构解析进一步显示,VP1口袋与LPCRW_0005之间存在多种疏水和极性相互作用。

LPCRW_0005作为一种新型HRV14复制抑制剂,其作用方式类似于衣壳结合剂。与其他衣壳结合剂相比,该化合物分子骨架更小。结构研究还表明,与普莱可那利不同,LPCRW_0005在VP1口袋末端保留了空腔,这提示通过延伸分子结构以填充口袋空腔的类似物,可能成为更高效的鼻病毒复制抑制剂[2]。

苯腈类化合物的抗丙型肝炎病毒(HCV)活性

苯腈类化合物在抗HCV研究中展现出重要潜力。早期研究发现,4-(哌嗪-1-基)-2-((对甲苯氨基)甲基)-苯腈在HCV感染的Huh7.5细胞模型中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。基于该骨架进一步开展的化学优化,获得了一类新的2-((4-芳基哌嗪-1-基)甲基)苯腈衍生物,其抗病毒活性显著增强。

抗丙型肝炎病毒.webp

在此基础上,构效关系研究鉴定出高效HCV抑制剂L0909(EC₅₀ = 0.022 μM,SI > 600)。机制研究表明,L0909主要通过阻断HCV进入阶段而抑制病毒复制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化合物对临床耐药HCV突变株依然保持高度敏感性,并与现有抗HCV药物呈现协同作用。进一步的药理学研究显示,L0909具有长效性、口服可及性及低体内毒性等优良特性。

综上所述,苯腈类化合物,尤其是L0909,作为HCV进入抑制剂展现出显著的抗病毒潜力,具有单独或联合治疗的潜力[3]。

苯腈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

神经生长因子受体(NGFR)作为一种重要的受体蛋白,在胶质母细胞瘤(GBM)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过度表达,促进了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,因而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。已有研究表明,腙类化合物能够与受体酪氨酸激酶(RTK)产生有效相互作用,并展现出抗肿瘤活性。

在一项系统性研究中,共合成并评估了23个活性亚甲基芳基腙化合物(AHAMC)对GBM细胞系LN229和U87的抗增殖作用。其中,化合物R234〔2-(2-(2,4-二氧代戊烷-3-亚甲基)肼基)苯甲腈〕表现出最显著的活性,其IC₅₀值在87–107 μM范围内。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显示,R234与酪氨酸受体激酶A (TrkA)的活性位点具有较强的结合亲和力,这与其生物学实验结果高度一致。

抗肿瘤活性.webp

机制研究表明,R234可作为PI3K/Akt/mTOR信号通路的负调控因子,同时增强p53的表达,并下调多种与细胞周期调控相关的关键分子(如CCNE、E2F、CCND、CDK6),从而诱导GBM细胞在G1/S期发生周期阻滞。此外,R234能够诱导非caspase依赖性的凋亡反应;在U87细胞中表现为氧化应激增强,而在LN229细胞中则表现为氧化应激减弱。

综上所述,R234作为苯腈类腙衍生物,兼具RTK负调节作用和细胞周期抑制活性,代表了一类具有潜力的抗GBM候选化合物[4]。

在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(LSD1)抑制剂方面,研究者鉴定出一系列4-(吡咯烷-3-基)苯甲腈衍生物,这些化合物被认为是文献报道抑制剂GSK-690的成功骨架跃迁。活性最强的化合物21g表现出优异的结合能力(Kd = 22 nM)和酶抑制活性(IC₅₀ = 57 nM)。与GSK-690相比,21g对hERG离子通道具有更高的选择性,同时对相关的MAO-A和MAO-B酶无抑制活性。在生物学水平上,21g可在THP-1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上调替代细胞标志物CD86的表达。这些结果提示,骨架跃迁策略为开发结构多样且高效的LSD1抑制剂提供了新的途径。

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方面,研究者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5-(4-(吡啶-4-基)-1H-1,2,3-三唑-1-基)苯甲腈衍生物(1a–p),并发现其在微摩尔水平具有抑制活性。其中,化合物1j和1k的IC₅₀值分别为8.1 μM和6.7 μM。动力学分析(Lineweaver-Burk作图)表明,1k属于混合型抑制剂。构效关系(SAR)研究显示:在X位点上,氮原子取代优于碳原子取代;苯甲腈2位上的异戊氧基或环戊氧基有助于增强抑制效果。分子模拟进一步揭示了化合物1k与黄嘌呤氧化酶结合的作用机制。

综上,苯甲腈类化合物不仅是复杂结构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,也在新型酶抑制剂的开发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
参考文献:
[1] Pranathi AN, Devendra N, Bollikanda RK, Bangalore PK, Esaulkova IL, Mikhalsky MG, Niukalova MA, Zarubaev VV, Sridhar B, Kantevari S. 6-aryloxy-2-aminopyrimidine-benzonitrile hybrids as anti-infective agents: Synthesis, bioevaluation, and molecular docking. Arch Pharm (Weinheim). 2025 Jan;358(1):e2400580. doi: 10.1002/ardp.202400580.
[2] Lacroix C, Querol-Audí J, Roche M, Franco D, Froeyen M, Guerra P, Terme T, Vanelle P, Verdaguer N, Neyts J, Leyssen P. A novel benzonitrile analogue inhibits rhinovirus replication. J Antimicrob Chemother. 2014 Oct;69(10):2723-32. doi: 10.1093/jac/dku200. Epub 2014 Jun 19.
[3] Jiang X, Tan J, Wang Y, Chen J, Li J, Jiang Z, Quan Y, Jin J, Li Y, Cen S, Li Y, Peng Z, Li Z. 2-((4-Arylpiperazin-1-yl)methyl)benzonitrile Derivatives as Orally Available Inhibitors of Hepatitis C Virus with a Novel Mechanism of Action. J Med Chem. 2020 Jun 11;63(11):5972-5989. doi: 10.1021/acs.jmedchem.0c00232.
[4] Viswanathan A, Kute D, Musa A, Konda Mani S, Sipilä V, Emmert-Streib F, Zubkov FI, Gurbanov AV, Yli-Harja O, Kandhavelu M. 2-(2-(2,4-dioxopentan-3-ylidene)hydrazineyl)benzonitrile as novel inhibitor of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and PI3K/AKT/mTOR signaling pathway in glioblastoma. Eur J Med Chem. 2019 Mar 15;166:291-303. doi: 10.1016/j.ejmech.2019.01.021.
[5] Mould DP, Bremberg U, Jordan AM, Geitmann M, McGonagle AE, Somervaille TCP, Spencer GJ, Ogilvie DJ.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4-(pyrrolidin-3-yl)benzonitrile derivatives as inhibitors of 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. Bioorg Med Chem Lett. 2017 Oct 15;27(20):4755-4759. doi: 10.1016/j.bmcl.2017.08.052.
[6] Zhang TJ, Li SY, Zhang Y, Wu QX, Meng FH. Design, synthesis,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5-(4-(pyridin-4-yl)-1H-1,2,3-triazol-1-yl)benzonitrile derivatives as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. Chem Biol Drug Des. 2018 Feb;91(2):526-533. doi: 10.1111/cbdd.13114.

上一篇:没有了
400-780-8018 在线咨询
在线留言
×